加强经管法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部署了9个方面重点任务,排在首位的就是“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新时代“教育三问”的必然要求。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重大使命,必须站在强国建设的视野中去把握“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

教育部于2020年5月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强调要“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针对经管法类课程思政建设方向,文件提出了明确要求:“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要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和行业领域的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在高校经管法类专业的育人实践中,落实好文件精神,对于培育担当复兴大任的强国青年具有重要作用。

经管法类课程思政要集中反映中国之治的制度精华

经管法类专业课程肩负着培养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所需人才的重要使命,需要在尊重西方理论科学性的同时,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充分彰显中国发展成就和国家治理经验,集中反映中国之治的制度精华。只有把中国之治的制度精华讲清、讲活、讲透,才能真正促使青年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激发青年学生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如,只有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突出特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涵和关键讲清讲透,学生才可以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只有把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讲清讲透,学生才能够理解为何要全面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只有把“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的过程讲清楚,学生才得以真正领会何谓“突破利益固化藩篱”。

把制度精华讲清讲透,一方面,要坚持现实视角和历史逻辑相统一。要通过回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等制度从最初探索到历经波折再到改革完善的过程和脉络,来解析当前制度的合理性和优势,增强学生制度理性和自信。如关于“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问题,教师需要把该制度的形成过程、背景和绩效分析透彻,学生才能领会为何要“坚定不移巩固和完善”。另一方面,要坚持国内视野和国际眼光相统一。在以往较长一段时间里,学生中曾出现过盲目崇拜西方经济、管理、政治制度的现象,原因在于其对西方国家国情的了解较为片面,存在认知偏差。要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中西方发展实践比较,让学生了解西方国家国情,并具备跨国比较分析的能力,才能使学生科学看待西方质疑乃至敌对势力的诋毁,让中国之治的优越性在国际比较中彰显。

经管法类课程思政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辅相成

当前,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都面临着一些瓶颈,影响了课程的立德树人成效。一方面,课程思政建设仍存在“简单说教”“生搬硬套”“生硬固化”等现象,难以起到应有作用;另一方面,一些思政课仅停留于“是什么”的知识传授阶段,对于“为什么”等深层次问题缺乏必要的学理分析和足够的现实解释。两方面问题的原因之一在于专业课程思政与思政理论课相对孤立,尚未形成协同育人效应。举例而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门课程的内容博大精深,涵盖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当学生大一学年学习这一课程时,还缺乏足够的经济、政治、法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储备和基本学科素养时,就难以进行透彻的学理分析,也就难以深刻领会该课程的核心要义和所蕴含的理论与实践逻辑。

因此,必须把思政课和经管法类专业课程思政有机结合:用思政理论课去奠定专业课程思政的认知体系、价值体系和信仰体系支撑,用课程思政去深化、活化、细化思政理论课的知识框架。一是要加强思政课教师和经管法类专业课教师的联合教研和联合授课,开展以党的创新理论为内容的思政课教师和经管法类专业课教师常态化培训,使两类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相互补充,相互呼应。二是探索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中开设政治、经济、法律等专题选修模块,如“习近平经济思想”等,把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渗透到模块中。三是尝试建立思政课—经管法专业课融合教学资源库。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关键改革举措、重要规划部署等纳入资源库,辅助两类课程教学,丰富学生对制度的理解。

经管法类课程思政要充分挖掘实践中的思政资源

课程思政依附于专业课程,专业课程承载着职业能力和素养的培养,因此,课程思政还需发挥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作用。经管法类专业旨在培养从事企业经营管理、推动改革创新、投身国家治理实践的专业人才。其职业素养包含诚信精神、守约观念、改革魄力、法治意识等,单靠孤立的课堂活动难以有效培育和养成。为此,要充分挖掘行业资源,在实践中提升育人成效。

一是利用好“新华思政”——全国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服务平台。“新华思政”汇聚了全国优质思政示范课及配套教学资源,其课程思政案例是广大教师基于实践不断总结凝练的高质量案例成果,涵盖经济、社会、民生、法治等各个领域并不断更新。利用好这一平台,有利于学生了解到实践最新情况,更加高效地达到实践育人的目的。二是要把来自行业实际经营中的案例引进来,形成专业课程思政案例库。事务所、银行等企业经营过程伴随着大量的鲜活的案例。要积极挖掘、充分吸收这些案例中的课程思政元素,渗透到相关专业课程中,用诚信经营楷模、改革先锋、廉政模范、法治人物的正面典型感召学生,用违规造假、财务舞弊、违法违纪警示案例的反面案例警醒学生,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讲好中国故事,彰显中国情怀。三是要组织学生赴行业一线和乡村基层“走出去”,在实践中不断成长成才。在现有寒暑期社会调研、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教育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品格。组织青年学生跟随科技特派员队伍、科技小院专家队伍、劳动模范、杰出企业家等赴行业一线和乡村基层,开展专业服务,在服务地方的实践中,在模范人物的感召下,把“国之大者”转化为“心之所向”,把“民之关切”转化为“行之所往”,让经管法类专业学生在行业实践中感悟责任使命,厚植家国情怀。

 

作者简介:闫文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财经学院院长
经管法类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实践中心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