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访谈:莫家拳掌门人张国琛传奇人生

张国琛,字明九。中国工合国际委员、广东人家社会工作发展服务中心公益社社长、广州市林荫堂国艺院院长、广州市武术协会委员、莫拳第六代正宗传人、武当太乙铁松别派第十五代传人、广州市武术协会莫家拳会会长、广州市武术协会龙形拳会顾问、广东省李小龙研究会理事、广州市武术协会高级教练。

张国琛院长一一莫家拳第六代传人,林荫堂国艺院院长,师从德艺双馨的广东著名武术家、莫家拳第五代传人林仲伟教授。在林仲伟悉心教导下学习莫家拳、龙形拳、太极拳及各种器械兵器。融会贯通,除了勤练拳械,凭着对传统武术文化的热爱,40多年先后拜访各方名师精修文武二道:武当内功跟随太乙门第十四代刘广清学修。佛学方面承接了圣仪师衣钵。跟随五台山高僧、能海金刚上师的衣钵弟子仁祥法师学习禅功圆拳。书法方面,拜当代书法大家、容庚与商承祚门生、北京人民大会堂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会议厅人民万岁宝鼎铭文书写人陈初生教授练习书法;工艺方面,跟随广州大新象牙厂资深工匠陈兆东师傅学习传统象牙雕刻工艺。张国琛院长在2000年“广州市演武大会”上荣获莫家拳一等奖、崭露头角,之后他更加高歌猛进,在2006在世界武林联盟举办的“北京长城武术节”上获得“武术成就奖”。

近年,广州莫家拳第六代传人、林荫堂国艺院院长张国琛在农民讲习所和伦文叙状元府主讲多场《情系中华魂》公益讲座,对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非遗“莫家拳”进行展示与讲解,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莫家拳前世今生

说起莫家拳,或许今天的广州人略感耳生。其实,莫家拳在民间是与洪、刘、蔡、李并称的“广东五大名拳”之一,以腿法闻名。莫家拳流傅至今已有300多年,在广州扎根也超过一个世纪。

广州莫家拳由林荫堂从东莞传入。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系教授、莫家拳第五代傅人林仲伟,就是林荫堂的儿子。2013年,莫家拳被列入广州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林仲伟则在此前一年,被认定为天河区区级代表性传承人。但到2014年,林仲伟教授未被认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据了解是因考虑其年事已高,当时他98岁。

传承:与院校教育结合仍大有可为

上世纪六十年代,林仲伟将莫家拳带入高校,让传承武术种子种植在师生心中悄然生根发芽。弟子则将莫家拳推广到省内多个中小学。张国琛也在花都云峰小学等学校驻点授课。传道授业。据介绍,莫家拳学习者目前已有近三千余人。

“学校教育衹能算宣传推广,传承还是需要专业的传承人。”

非遗传承与院校教育结合仍然大有可为。比如,张国琛把莫家拳带进校园后,将拳术先传授给老师,再传授给学生。“武术毕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标志,如何与现代教育结合空白仍然很多,但‘非遗进校园’仍然很有前途。”

每个人都有一个英雄梦

少年时张国琛有一个梦想,做个仗剑出游的书生,体验那种“大漠孤烟直,乡关何处是”的苍茫心情。

张国琛传奇般的练武经历确实令无数武术爱好者折腰。练武出身的他,给人感觉做事干脆利落,雷厉风行,从小养成做事认真,一丝不苟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平凡人家,但是有自己的坚持和快乐。张国琛正是从善良,仁爱的父母这里,得到了受用终生的品德教育,与人为善,懂得感恩,坦诚待人,还有良好习惯的养成。比如,练武勤奋刻苦,做事有条理,今日事今日毕。几十年后,张国琛作为广东人家社会工作发展服务中心公益社社长,与联合国妇女大会妇女大会代表、全国公益之星李建辉博士等举办《情系中华魂》公益讲座,进校园,大学,中学,小学。有一次在华景小学,面对可爱的孩子们,他颇费踌躇,习惯于为大学生讲课的他,不知怎么样与这些满脸稚气的孩子们交流,除了讲述中华民族武术……最后,他教给孩子们自己母亲在他小时候教他的话,“学会爱,学会感恩,自己做的事,不要麻烦别人,养成好习惯。”

少年时代张国琛喜欢安静地待在家裹看武术书,性格好动,“书本知识”让张国琛了解了世界的广阔和精彩。他喜欢上打拳,与武术结下不解之缘。每天天刚蒙蒙亮,师傅林仲伟便骑着一辆凤凰单车,吊着小酒瓶到操场上教张国琛,教完就让张国琛自己练,自己喝酒去了。而张国琛也从不偷懒,天天按时到操场报到,所有基本功都打得很扎实。

回顾到童年时候,张国琛12岁便开始跟着林仲伟学习拳术,那时候他还是小学生,因为住在林仲伟家附近,每天放学,张国琛都会痴痴地看着林仲伟教学生们打太极拳。“师父对各种拳派都非常了解,包容性很强。莫家拳是他的启蒙拳,但6岁时,师父又跟着父亲的结拜兄弟、当年同为广东五虎之一的林耀桂学习龙形拳。几年过后,再回过头来对莫家拳进行深研。龙形拳虽没有大开大合华丽帅气的招式,但手法多,身法灵活。莫家拳则擅长腿法,师父把手法和腿法结合起来,所以,师祖这一脉的莫家拳,并不保守。我也是先学了六年的龙形拳,再学莫家拳的,‘龙桥莫腿’并非我首创,是师祖传下来的。”张国琛说,林荫堂很早就出名了,林耀桂是来自博罗,当时还没名气。但热情好客的林荫堂爱才不惜财,经常资助林耀桂,还结拜为兄弟,彼此一直惺惺相惜。

师父认为“学问,要学就得问,求学,要学就得求”。

成为入室弟子,体验莫家拳中精彩的对抗,阳刚力量的展示,唤醒了张国琛深埋骨子里的武侠梦想。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张国琛的情绪更加高涨了,经常还没下课就跑到师父家裹学功夫。他的勤奋和诚意打动了师傅林仲伟,林师傅很喜欢这个入室弟子,尽心指导,把自己平生武术方面所学以及心得体会倾囊相授,一直到林仲伟去世。

发展:不止于术,更重于道

2005年,张国琛又成立了广州市林荫堂国艺院,莫家拳在广州的传承发展迅猛,不仅招收了大批学员,还进入华景小学、云峰小学、华南师大附中等学校,现在又在岭南电商园落地。

张国琛的武术修为和武术成就得到广泛认同,声名鹊起。张国琛讲起武术之道来,总能让人有亲身体验古今武术世界的传人感,难怪他常受邀到粤秀书院、农民运动讲习所开讲座。他在讲座中谈起与武术的不解之缘,“每个男孩都有一个武侠梦想,武术能给人强健的体魄,也让人拥有坚韧的性格和意志”,他每一次讲座都反响热烈。张国琛的众多弟子中也有不少高校老师、专业运动员甚至乎医学博士,他自豪的说“虽然这个年代已经很少年轻一辈像自己这样全身心投入到武术之中,但徒弟们都各有所长,也算是能文能武,不辱师门”。“中国武术文化其实积淀了很多优秀的东西,比如说坚韧不拨的精神,比如说谦虚,谨慎”。文中有武,武中有道,道中有医。有儒家艺术潇洒的训练,有道家长生久视身体健康的威仪,有佛门慈悲心肠广大智慧的追求……

张国琛如今年过五旬,仍然体健神爽,打起拳来虎虎生风,看上去不过40来岁。同行徒弟们皆为称奇;投入武术这个大染缸,不少人没能熬出来,现在不乏标奇立异愤世嫉俗的作风。而张国琛拥有如此丰富的历经,身体素质非凡,精力充沛。我想这一成绩的解读,应该是基于他学习传统文武之道,结合品茶养生,对武术传承的坚持和向往,基于他对中国武术未来的坚定信念,基于他要完成一部非有切身经历而不能完成武术巨著的毕生愿望。龙的传人就是元气的传人,而怎么样培养训练这团元气就是传统“修真文化”“灵性文化”的根基。艺以载道。李真阳先生云:欣然挥刀使法通,干年古艺合真工。诗文书画呈众品,笑将武魂入此程。如此功夫接密宝,流畅大千是大成。文武同宗艺难修,说破妙处即成功……

愿张国琛在广州博大的胸怀里,在人尽其才的宽松沃土上,生活得幸福美满。 才的宽松沃土上,生活得幸福美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