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乡恩平曾有个“白宫” 

美国白宫,路人皆知。老一辈恩平人都知道,上世纪四十年代中期,侨乡恩平县圣堂圩曾崛起一座茶楼,叫“白宫茶楼”。今年8月15日,在日本投降之日,今年92岁、曾任两届恩平县长的冯炎向笔者侃侃而谈,讲述“恩平白宫”的故事。


“恩平白宫”设在今圣堂镇政府门口长堤左边。
冯老县长说,抗战胜利后,中国人出于对参战国美国的好感,诸多美国文化随之流入中国。1946年,一个恩平梁姓旅美华侨也风尘仆仆返到家乡圣堂,与乡亲会叙时提出在圣堂圩投资建设一幢茶楼,既满足乡亲喝茶所需,也为自己在家乡投资做生意。


茶楼建筑面积有数百平方米,是当时圣堂圩最大的一间茶楼。他命名叫“白宫茶楼“”。乡亲问此华侨,为何叫“白宫”?华侨说,白宫支持中国抗战有道义,同时白宫建筑也有特色。就这样,在1946年,“白宫茶楼”在圣堂圩建成开帐了。冯炎说,“白宫茶楼”天天门庭若市,人们既好奇也欲暏为快。小冯炎也随乡亲进入白宫茶楼喝过茶。尽管沧海桑田几十载,但对“白宫茶楼”的情景仍记忆犹新。


新中国成立初,当时恩平县乡政府部门经常借“白宫茶楼”开会。解放初在圣堂乡工会工作的冯炎记得,有一次,县委在此茶楼召开土改工作会议,时任县委书记在会上讲话。逐渐地,“白宫茶楼”成为恩平县的一个政治活动中心。
“真可惜,大跃进时期白宫茶楼被拆了。”冯炎感叹着,但恩平人们仍然记得起这个带有抗战胜利记忆的茶楼。
当然,“中国白宫”不仅仅圣堂有,据媒体透露,仅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以白宫命名的建筑物有200
多座。媒体云,2019年8月至2022年,摄影师吴国勇走遍国内26个省,146个县市区,拍下200座伫立在中国各地的“白宫”式建筑。有媒体说它是改革开放的衍生品,承载了人们对于法治理想、文化向往以及财富渴望等诸多复杂而微妙的情感,构成“白宫”意象的万花筒。此评论正确与否,笔者不置评。但有一点可以说,引进“白宫”至少说明中国并不排斥西方文化。

(通讯员:冯创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