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年前的恩平运河,能否重现?

图1,2,恩城夜景

时隔千年,中国再次迎来“运河”时代。千年之前,京杭运河的横空出世,保障大国漕运运转,带动南北经济交流。时至今日,京杭运河(黄河以南段)依旧是仅次于长江、西江的第三大黄金航道。


媒体云:近年来,我国再次兴起修建人工运河的人潮,从广西到湖南,从江西到湖北,从安徽到河南,一众省份迈向运河时代。
《辞海·缩印本》云:运河是“人工开挖的水道,用以沟通不同河流、水系和海洋,联接重要城镇和工矿区,发展水上运输”的河流。
史载,恩平县城也有条通向阳江县城的运河,这条运河始称“印冈河”现称“仙人河”,是明朝的运河,至今有500多年的历史。
运河称“印冈河”因山名而起。据清朝道光五年(1825年)《恩平县志》载:“印冈山,在恩平县西南三里,高十余丈。”清朝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恩平县志》载:“佥事陶鲁,自城南印冈凿河,抵那龙、达阳江。遇石今移别道,亦不甚费,续而成之。便舟楫而省舆马,亦万世之利也。”运河不称“印冈河”而称“仙人河”,始于清朝道光十三年(1833年)重修的《肇庆府志》“恩平县·古迹”记载:“明成化间(1465—1487年)陶佥事欲通那龙之水,凿仙人河,遇石而废,至今河形尚存。”几百年前,恩平县城南门前的“南门渡”也由于对面上游是“印冈河”的出入口,而称“印冈渡”。


古“印冈渡”位于恩城河南仙人河与锦江河联接口——恩平侨联大酒店东侧,河道走向从锦江河边向南延伸约1公里,在“高十余丈”的印冈山左转向东,穿过城南旧325国道,在恩平广联泰纺织厂发电车间傍折向东南,横过新325国道,直至古恩平县城的前案山——凤凰山下西侧止,全长约7公里,由于时代的变迁,7公里长的仙人河从锦江河往凤凰山的水路已经无法通行,河道被塞了多个段落,但整条河形没有变。在城南元淋自然村前面凤凰山下西侧,也是“凿仙人河遇石而废”的地方,被当地人拦腰截断长约500米的河道,塞了一个水坝用于灌溉农田。当年,运河还有两公里左右的距离,就能接通恩平大人山东流城南米仓村委会的水路,并折南向三夹水接那龙河,直达阳江县城。可惜,限于当时开挖河道的技术和生产工具等制约,半途而废。
说起开挖运河的历史,据清朝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 )、道光五年(1825年)《恩平县志》和清朝道光十三年(1833年)重修的《肇庆府志》记载,恩平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统一岭南设置南海郡起,境地属南海郡,公元前204年属赵佗的南越国。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合浦郡,恩平属合浦郡;桓帝建和元年(147年)分南海、苍梧设立高兴郡,恩平属高兴郡;灵帝建宁元年(168年)改高兴郡为高凉郡,恩平属高凉郡;献帝建安二十三年(218年)置思平县后,县名反复无常,三国时为海安县,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为齐安县,开皇十年(590年)为海安县,唐武德五年(622年)为齐安县,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废高州都督府置恩州,恩平境为海安县,属恩州。唐至德二年(757年)始改海安县为恩平县。县城循旧设在潭流水(现恩平良西河,早毁)附近。宋开宝九年(976年)废恩平县并入阳江县,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因河北路贝州改为恩州,为以示区别,原恩州在前面加个南字,称南恩州。直至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废南恩州,阳江县改隶肇庆府,恩平仍属阳江县。
忆古思今,在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的时下,有人会问,恩平能否重修运河?有没有需要修运河?恩平有23海里这么一个的条件。港口石堤边树立了一块牌子,原来这海湾叫镇海湾,原名北海湾,对面便是台山市,海域面积约100平方公里,1986年命名镇海湾。镇海湾红树林是珠三角连片面积最大、保护情况最好的红树林。海运有横板港鹰嘴湾码头,500吨货轮出镇海湾可通广州、湛江、澳门、香港。时逢新时代,能否从恩城直通镇海湾修一运河,方便交通,促进物流?值得思考。

(通讯员:黎胜华 冯创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