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7日至29日,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在成都盛大举行。作为中国网络视听领域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行业盛会,本届大会聚焦网络视听产业的前沿趋势与创新实践。在3月28日举行的AIGC与大模型产业应用论坛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以“AI赋能舞台艺术新发展”为主题发表演讲,深入探讨人工智能技术与舞台艺术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与未来展望。
AI技术赋能舞台艺术:从实验到实践的跨越
田沁鑫院长在演讲中指出,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舞台艺术创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以中国国家话剧院原创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为例,该剧于2024年12月在北京国家体育馆成功上演,三场演出门票售罄,线上阅读量突破90亿次,成为现象级文化事件。该剧通过AI技术构建的多维时空舞台,实现了从西汉末年丝绸之路节点到唐代文化商贸交流的历史场景还原,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盛宴。
“我们运用AI生成的视觉特效,将敦煌莫高窟的千年壁画转化为动态视觉语言,结合60米巨型屏幕与多空间分割技术,营造出沉浸式的观剧体验。”田沁鑫介绍,AI技术不仅优化了舞台设计流程,还通过数据驱动的叙事逻辑,增强了观众的情感共鸣与文化认同感。
人机协同:技术伦理与创作边界的思考
在阐述AI技术应用的同时,田沁鑫也对人机协同关系提出了深刻思考。她强调,AI应始终定位为辅助人类创作的工具,而非主导创作方向的主体。“技术的进步必须服务于人类精神的升华,我们需警惕技术滥用带来的伦理风险,同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高度与知识深度。”
田沁鑫提出,未来舞台艺术创作需构建“人类灵感+AI效率”的协同模式,在尊重艺术规律的基础上,利用AI技术突破传统创作边界。她以《受到召唤·敦煌》中AI还原的历史场景为例,说明技术如何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赋予艺术表达更多可能性。
文化强国建设中的科技担当
作为全国政协常委,田沁鑫还从政策视角分析了AI技术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战略意义。她指出,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需要科技与艺术的深度融合作为支撑。“我们正在探索‘第二现场’的传播新业态,通过AI技术将优质文化内容从一线城市向全国剧场网络输送,打破地域限制,让文化成果惠及更多观众。”
她透露,中国国家话剧院正在推进“苏东坡数字孪生计划”,利用AI技术重构北宋美学体系,打造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场景。该项目将通过AI辅助的历史数据挖掘与美学重构,为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提供全新范式。
科技与艺术共生的未来图景
田沁鑫在演讲最后强调,尽管AI技术正在重塑艺术创作的思维模式,但人类的创造力与情感表达始终是舞台艺术的核心。“我们要对技术保持敬畏,对人类创造力保持信心。未来,中国国家话剧院将继续以科技为笔、以文化为墨,在数字时代书写舞台艺术的新篇章。”
本次演讲引发了与会者的广泛共鸣,为网络视听产业的科技与艺术融合提供了实践蓝本与理论指引。随着AIGC技术的持续迭代,可以预见,一个由人类智慧与机器智能共同构建的文化创新生态正在成型。(钟少兰)